后台有位阿姨给我发私信:
她说自己给儿子、儿媳带娃三年多了,任劳任怨,没请过一天假,也从没说过一个“累”字。
前几天,她突然身体感觉不适,就跟儿媳说自己想回老家休养一段时间。
可儿媳呢,不但没问询身体的状况,反而眉头一蹙,下意识地冷声问道:“你走了娃咋办”?
这位阿姨说,那一刻,她突然觉得这几年的付出毫无意义。
可能,像这样的情况,在带娃老人的圈子里并不少见。
尤其是婆媳之间,因为孩子的缘故,同处于一个屋檐下。
无论是育儿观念的差异、生活习惯的区别,还是说边界感模糊的问题,都可能令双方产生嫌隙。
甚至,有时因为“话赶话”的无心之言,也会让矛盾像滚雪球一样越堆越多。
有些老人委屈和不解:明明自己付出了那么多,有些事能忍则忍,可为啥换不来感恩呢?
展开剩余87%其实,带娃绝不是“牺牲式付出”,而是需要“智慧式经营”。
尤其是给儿子、儿媳带娃,在一些方面,不要一味妥协,而是“计较”一些,反而会给关系留白、给感情加分。
比如说以下3件事情,你越是“计较”,年轻人越会打心底里感激你。
01.在“爱的程度”上计较:留有余地,才获感恩不少老人甘愿牺牲晚年生活,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儿女身上,帮着他们带娃。
甚至舍弃了兴趣爱好、社交活动和健康,将自己活成了“24小时贴身保姆”。
这种忘我的付出,将爱的程度拉满,但有时却会让年轻人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,甚至稍有不满便觉得“老人不够尽心”。
就像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视频:
有位老人给儿子儿媳带娃很久,但儿媳妇呢,却从未喊过她一声妈。
不仅如此,有时候一件小事做的不对,儿媳妇还会立刻上纲上线,得理不饶人的挂在嘴边许久。
旁人劝她儿媳对婆婆好点,毕竟老人年纪大了,带娃实属不易。
可她儿媳呢,却振振有词的说自己婆婆是给她儿子来帮忙的。
后来面对镜头,这位老人苦笑着说自己现在想开了,默默无闻,做个无名英雄挺好的。
可她眼神里的落寞和委屈,却让人心疼。
所以说,有时给儿女带娃,要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“自我”。
比如,明确告知年轻人:周末自己要去跟朋友聚会,让他们自己安排时间。
这种在“爱的程度”上计较的举动,至少会带来3方面的好处。
其一,给年轻人创造体验为人父母完整的责任的机会,让他们学会担当。
其二,设身处地的感受带娃的不易与辛苦,才能换位思考,感恩老人平日的付出。
其三,避免老人过度付出带来的身心耗竭和怨气,适当的保留一些爱意,反而让那些付出,显得更加珍贵。
正如网上有人说的那样:
父母的爱,像一杯水,倒得太满会溢出来,会让人忘了珍惜,可若是倒到七八分,留一点“缺口”,孩子才会主动伸手去接,学会珍视和感恩。
02.在“家庭分工”上计较:适度放手,进退自如现在有许多老人因为心疼儿女,主动包揽了带娃、家务、做饭等所有工作,每天疲惫不堪。
时间一长,就会出现两种困境。
要么年轻人视老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,下班后习惯性“躺平”,一旦老人身体不适或想休息,家庭运转便陷入混乱,甚至引发抱怨。
要么因为一些小事,比如养育理念不合、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出现矛盾,从而导致老人心理失衡,陷入委屈和怨怼之中。
尤其是婆媳之间,在这一点上体现的更加明显。
所以说,帮儿子儿媳带娃,在家庭分工上就要多计较一些。
比如承担之初就明确好分工边界,与儿子儿媳坦诚沟通。
像是接送孩子、准备晚餐,自己可以负责,但周末的亲子时光,孩子的养育决策等问题,需要年轻人来承担。
其实,老人带娃,最忌讳把所有事都揽在自己身上。
因为过度付出会让年轻人产生“被替代感”,甚至会出现“有妈在,我不用管”的错觉。
而适度“计较”分工,表面上是“各司其职”,实则是给年轻人留足成长的空间。
不仅如此,当家庭角色清晰明了之后,矛盾也自然会减少,年轻人也会因为你的“分寸感”而心怀感激。
毕竟懂得放手,才能进退有度,让爱在松弛中流动。
03.在“管教界限”上计较:爱与规则,缺一不可在网上刷到一则视频:
有个小男孩站在桌子上,不断的哭闹,孩子妈妈试图用科学的方式,让孩子先冷静下来,调整好情绪,再去表达诉求。
可是孩子奶奶呢,看见小孙子哭的撕心裂肺,止不住的心疼,不断的上前,想要抱走孩子进行安慰。
刚开始,孩子妈妈还好声好气的让她先回屋。
然而,孩子奶奶接二连三的不听劝,激起了儿媳的怒火,最后彻底崩溃,吼着让婆婆先回屋。
看到这一幕时,让人五味杂陈。
其实,老人对孩子的爱本没有错,但“无底线”的包容和宠溺,却是毁掉孩子规则的帮凶,也是阻止年轻人教育孩子的拦路石。
而那些聪慧的老人,懂得在管教界限上“计较”的道理。
他们坚守教育底线,尤其是在涉及安全、健康、基本礼仪等原则问题上,与年轻父母保持一致态度。
当孩子犯错、父母教育时,哪怕心疼也会克制自己干预。
这样一来,既维护了父母作为主要教育者的权威,也让孩子明确了规则界限。
最重要的是,不会因教育理念问题,引发冲突和家庭矛盾,也更受年轻人的敬重。
有人说:
老人带娃,委屈的是自己,心疼的是儿女,成全的是一个家。
可是,真正高明的付出,不是燃烧自我、照亮别人,而是点亮自己的灯,同时教会他人擦亮火柴。
就像帮儿子儿媳带娃,有时在一些事上“计较”一些,不是自私和冷漠,而是一种清醒的智慧。
最后也愿每一位老人都能明白:
你“计较”的不是得失,而是让这份爱更长久、更温暖的能力。
大家说,对吗?
发布于:陕西省实盘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交易平台,股票配资网站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