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市场资讯
(来源:信报手笔)
内地房企华南城(01668)正式被高院颁令清盘,成为继恒大(03333)后又一家“失救”的内房股,令商界中人甚感唏嘘。该房企其实颇具特色,是由5名本港商人北上创办,堪称为第一代“大湾区概念”公司。此外,在华南城陷困过程中,多个“白武士”尝试出手打救,包括腾讯(00700)、中洲(000042.SZ)、深圳市政府等,可惜全皆无效。讲到底,华南城本身一大价值是在广东省拥有大量工业园及仓库,具条件改建为住宅楼盘,但随着整体楼市低迷,最终“上帝都救唔到”。
01
港厂佬五虎 千禧后创办
事实上,华南城可说是“非一般”内房股,至少具备三大特色。首先,相较于恒大、万科(02202)、碧桂园(02007)等房企早在九十年代创办,华南城则于2002年才成立,在行业中可算是“后辈”。其次,华南城并非由内地枭雄“白手兴家”创办,是由本港5名事业有成的工业家(又称为“厂佬”)联手成立。最后,华南城不是一家住宅型发展商,而是主打展览中心、物流仓库、工业园等业务,住宅某程度上只是“附属品”。
展开剩余73%在此需要略述历史,话说中国在2001年“入世”(加入WTO世贸组织)之后,经济前景一片亮丽;郑松兴、梁满林、马介璋、孙启烈、马伟武等5位本港工业家乘势北上“掘金”,于2002年在深圳联手创办华南城。不过,当时恒大、万科、碧桂园等粤省“地头蛇”房企已经非常强势,来自香港的新晋“过江龙”不容易直撄其锋。
与此同时,鉴于华南城5名创办人皆具“厂佬”及外贸背景,他们遂另辟蹊径,选择专攻展览中心、物流仓库、工业园等项目发展。“华南城五虎”的如意算盘建基于中国“入世”后,“世界工厂”地位势必更上台阶,而粤省身为工业重镇拥有巨大发展空间,故此为工商业活动提供地产配套大有可为。再者,当时各地官员皆须大力“招商引资”,华南城在粤省发展工商业地产有助于促进此番目标,可望达致“双赢”。此外,打造工商业地产的同时,华南城亦可向地方政府要求,以低价取得周边地皮以兴建住宅楼盘,实行“一鸡两味”。
上述方程式证实奏效,华南城自2002年成立后发展顺风顺水,一路高歌猛进。及至2009年,该公司在港股IPO上市,集资约32亿元。及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,华南城的业绩及股价亦节节上涨,其市值在高峰期接近500亿元。
可是,华南城的发展也伴随暗涌,广东省政府自2008年起奉行“腾笼换鸟”政策,推动劳动密集的相对低端产业迁出省外,务求腾出空间孕育中高端产业。这股趋势令粤省工业活动放缓,对华南城的物流仓库、工业园等业务构成冲击。该房企尝试转型谋出路,包括在2014年引入腾讯为第二大股东,后者斥15亿元获得9.9%股权,双方拟携手推动“实体 + 网络”O2O模式变革;然而,正如那些年各大小企业之大量O2O尝试,这趟合作最终未取得显著成效。
随着主营业务放缓,华南城的定位日益尴尬。该房企在2017年再次尝试转型,当时的联席主席兼大股东郑松兴拟以38亿元,出售华南城23.2%股权予深圳老牌地产商中洲控股,后者将成为第一大股东。此举相当于华南城“卖身”予中洲,亦可说是“泊得好码头”。然而,恰逢内地当局在2017年严控外汇流失,大力限制“买买买”对外并购行为,这宗交易未获得中证监批准,在最后一刻告吹。
02
反映广东廿年经济变迁
屋漏逢夜雨,华南城的工商业地产业务走下坡之余,内地住宅市场亦自2021年起“爆煲”,导致该房企深陷困境。华南城的最后一个“白武士”是深圳市政府,前者于2021年12月以每股0.57元发行33.5亿股新股,予深圳市政府旗下特区建发集团,让后者获得29.28%股权,成为控股股东。此举意味着华南城由民企变成国企背景,获得市政府“大水喉”支持,理论上有助其经营起死回生。
可惜,内房市场之下行速度超乎估计,再加上深圳市政府须力保其“亲生仔”万科,没太多余力兼顾华南城。值得留意的是,华南城本身一大潜在价值是在粤省拥有大量工业园及仓库,具条件采用“和黄模式”,将之改建为住宅楼盘以实现“增值”。但因为整体住宅市道萧条,这方面的价值现在也如镜花水月。
截至去年底,华南城总债务超过600亿元,当中411亿元在12个月内到期,而该房企手持现金仅约7亿元,同时全年净亏损额达90亿元。华南城自去年2月开始爆发债务违约,经过连串债务重组努力后,最终宣告“冇得救”,本周三(13日)被香港高等法院勒令清盘。换言之,由腾讯、中洲到深圳市政府,三任“白武士”皆未能扭转华南城命运。
某程度上,华南城在20多年间兴起与衰落,亦反映着广东省工商业以至整体中国经济之变迁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现今港人若拟北上大湾区“掘金”,相信不会再染指工业及房地产,却更可能押注于AI和FinTech等领域。
发布于:北京市实盘股票配资平台,股票配资交易平台,股票配资网站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